每年这个时候,各种升学消息就跟下饺子似的,微信群里疯传、家长圈热议、机构宣传更是如火如荼。
不管是小升初、初升高、还是高考,科技特长生这几个字,总能在不同的地方冒出来。
部分机构更是张口就来:“孩子随便学点编程,搭个机器人,升学就能走捷径!”
所谓特长生,都得花特别长长长长的时间,再投入特别多多多多的精力,有的甚至还得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。
这是国内首个把科技特长生资格认定前置到小学阶段的官方文件,涵盖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编程、科技创新、航空航天等多个方向,风向标意味十足。
文件只说明了“科技特长经历”会记录在孩子的电子档案中,跟随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。
我们确实看到不少自媒体贴出了某些学校招科技特长生的图,比如这张广泛宣传的图
目前能找到的唯一公开资料,是重庆市渝高中在2025年特长生测试公告中提到“科技特长生”。
如果孩子简历上有亮眼的科技特长,确实可能在简历筛选环节加分,让孩子看上去更优秀。
事实上,从鱼圈家长反馈来看,小升初掐尖的重点仍集中在数理能力上,尤其是数学。
因此,孩子在小学阶段培养科技特长,主要还是为了积累经验,想靠科技特长升学,不太靠谱。
目前全国大约88%的地区在中考阶段都推出了科技特长生政策,考虑到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,预计还将推广到全国。
比如2025年,北京科技特长生招生学校增至82所,较2023年增长22%。
所以,如果孩子中考成绩尚可,又在科技项目上表现突出,确实可以实现降分进优质高中的目标。
到了高考阶段,科技特长生如果能走得通,都是重量级加分项,甚至直接保送清北。
信息学奥赛(NOI)国家集训队(简称“国集”),是最具含金量的科技特长生身份。
这些顶尖高校还会为这些学生开设专门的“姚班”“智班”,资源集中,培养顶级。
强基计划重点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,主要针对数理化生史哲古语等基础学科。
强基计划综合考虑高考成绩 + 高校考核 + 综合素质材料(含竞赛获奖),其中竞赛奖项是重要加分项或破格入围条件。
比如,清华北大的强基计划明确指出,信息学竞赛国家奖及以上者,可优先入围或破格进入考核环节;
强调“高考+高校评价”双重标准,通常按高考成绩60%+校测40%或其他比例综合计算,择优录取。
这种招生方式非常看重学生的项目经历和科研潜力,孩子如果能有全国科技创新类比赛成果、科研论文、项目经历添加到自己的申请资料中,会更具竞争力,提升入围概率。
比如,2025年浙大的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中明确要求:申请时需要提交《个人陈述》,包括获奖情况、特长情况。
试想一下,当大家高中成绩都差不多的情况下,有科创及竞赛获奖经历,资料审核和后续面试环节,哪一个通过率会大?
所以,虽然升学政策里没有明确写获奖会怎么样,但是有获奖经历或者科创经历一定是一大亮点。
我们围观一圈后发现,想走科技特长生,可能不只要拼娃、更要拼钱、拼经验、还得拼点天赋。
,是教育部白名单中最硬核的“五大学科竞赛”之一,含金量极高。同时,也是科技特长生里竞争最激烈的方向之一。
从准备信奥赛开始,孩子需要依次取得CSP-S初赛和复赛认证后,成绩优异者才能参加信奥赛省级选拔(NOIP),随后参与正式信奥赛(NOI)。
一般来说,孩子想要靠信奥升学,初中阶段至少要能走到CSP-S复赛阶段,才能有资格;
如果目标是强基计划,至少得打进NOI全国赛;如果想凭此保送清北,唯有拿下NOI金牌,进国集。
不需要。信奥的核心语言是C++,和Scratch、Python几乎没有直接关系。零基础孩子可以直接上手C++,不必绕弯路。
当然,如果孩子之前接触过Scratch或Python,可能对编程逻辑理解上有所帮助,但作用有限。
机器人方向的科技特长生,有明确的赛事体系,主要是FIRST机器人竞赛、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、白名单国赛。
如果孩子已经二三年级,可以直接从Wedo阶段开始学,但不建议一上来就学Spike。
从Spike阶段开始,除了课程训练,还要大量参与比赛,为未来的大型赛事积累经验,会比较烧钱。
,但更强调动手实践和团队配合。对家长和孩子来说,舍得花钱花时间是必要条件。
三模一电比赛方向主要是搭建和竞技,技术门槛适中、趣味性强、费用相对较低(无人机除外)。
这类项目主要比拼搭建能力、竞速技巧及操作稳定性,更适合喜欢动手、爱机械的孩子。
参加的赛事多以省级、全国级白名单赛事为主,如“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”等。
评价招生、强基计划、科创类高校自主招生中均有一定加分或参考价值。从参与门槛上看,这些项目还挺容易入门的。
因为很多项目允许孩子以兴趣为起点,自主选题、自由发挥,不像信奥那样有一条技术标准线,也不需要像机器人那样高强度训练赛事规则。
但也因为自由度高,所以最后能否打磨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作品,拼的其实是孩子的综合素质——怎么找选题、如何实现、设计原理、答辩能力。